把握位点,身体力行
努力寻求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有机结合
安徽省宁国市职业高级中学 谢树方
职业=事业?不,两者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的区别,往往存在境界上的差异,教师这个职业,可以单纯得让群体衣食无忧,上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从另一层面去对待这个职业,存在职业感与职业道德的水准差异,教师在职业岗位上如果能甘于清贫和耐住寂寞,愿意为教育奉献自己的一生,在心理上往往会很积极,认真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与学生的沟通上更加融洽,会用心去爱学生,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使职业不断焕发光彩,跨越自己的心灵红海。
如果一个老师再把职业用心去做,就又存在更大的区别,那就是在做事业了。我的教学生活和科研工作就是在不断寻求自我成长和学校发展中得到提升的。
——说在前面的话
一 投身学科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有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记着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努力实践着我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1 陶冶情操,育人为本,把育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语文学科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性学科,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技能训练、智力挖掘、道德情操培育、审美教育等培养目标,既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优良品德。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基于课文思想内容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既有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朴素或华丽的文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等;又有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恩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
1.1 切实把握教材的教育位点,讲解知识过程中始终贯穿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主线
语文教材是载道的主体,教师要教会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教材中或热烈激昂、或悲怆凄凉、或含蓄隽永、或哲思启人的内容,或崇高、或卑劣、或粗犷、或细腻的情感,没有不能打动学生心灵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教育内容的转化。
我在教学中,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中将课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确定为主要目标之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如何进行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语言来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教育功能;其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思想情感变化的契机,进行即时性的教育行为的转化。如在《风景谈》教学时,对风景内涵的理解和对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生活的描绘与诠释,使学生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产生敬佩和共鸣。还有《沙田山居》、《我的空中楼阁》的空灵清新之美、“荷塘”边“月色”下淡淡的喜愁参半的清幽情境、对“故都之秋”的深情眷念等等,都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塑造。
1.2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情感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带学生去欣赏美的情感和文字,感受作品中使心灵震撼的内容,还要对学生在教学之中和之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知识、行为转化到自己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之中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经常将学生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心态结合到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去,及时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思想情绪倾向,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激活语文课堂,使之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我们就要从以抓知识点为能事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 将正在逐步流失的语文人文价值、人文底蕴重新根植于语文课堂,使之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来。
1.3 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教育优势,积极创造育人的良好氛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的魅力是无穷的。我在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或在课外与学生交往时,甚至注意一举手一投足,我深切地感受到师范作用之大。我努力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酝酿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与学生心理相通、情感相融,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学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操行,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他人,而又与他人、社会、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语言即人”,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着运用语言就是学着成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2 积极探索,吸取传统精华与追求时代特色互不偏废
“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科学的教育理论认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得到了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在人格上,师生是永远平等的。
真正成功的、素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会有师生观点上的争议乃至对峙;也会有师生间的矛盾。如果从面向全体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义”出发,我敢于直面碰撞,善待对峙,化解矛盾。教师应该“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2.1 实现师生的和谐共振——教法上的探索改革
共振是指物体在受到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应该力求和谐共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好换位思考:教学的双边由于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以及所处的角色位置不同,对教学的内容的理解与接受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往往也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换位思考的:首先是自我对象化:我在教学设计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的位置,感受学习情境,揣摩学生心理,估测学习能力,多作“如果我是学生,我会……”的假设。其次是“对象自我化”,把学习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他们会怎样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设计教学过程呢?第三,是“主宾一体化”,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最容易产生共鸣、共振的教法与教学行为,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解决教学设计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是促进师生实现和谐交流、民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2.2 注重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运用, 在效率上下功夫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小国寡民”式的教学,越来越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而以声、光、 电等为主要手段的各种教学设备的普及,使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速增效越来越明显。
我在语文教学中用投影、幻灯替代小黑板,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用录音来弥补朗诵风格单一的不足,赋课堂以美的情调; 用影视短片来增强形象和直观,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如果说, 目前有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只有“压力”,而少了一点“魅力”的话,那么走语文教学素质化之路, 是改革语文教育的新的源动力。
3 能力为核心,训练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
我的语文教学日历上还应列出什么内容?——加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语文教学要规范共性,这是由工具学科的科学、规范和严谨所决定的, 因此,话要明明白白地听、清清楚楚的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字要规规矩矩的写, 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3.1 关于听的能力训练:学生在上课时听课已经听得够多的了,但对于日常交流的句情话意往往缺乏关注,或在对特定文意的理解上缺乏认真的听,于是,我除加强语文课内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外,在第一节课前常常说一个成语故事,学生听后说出故事的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或者我说出一个事件,学生说出解决事件的方法。这样,通过训练既可以提高听话的能力,又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3.2 关于说的能力训练:我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教学,运用讨论法进行课文有关内容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双边交流以外,还在课间和课外辅导中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用较为规范的语言与学生做好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利用课前听故事训练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利用日常交流话题进行专题的说话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还利用社会热点或学生热点话题开展小组辩论赛、专题评论会、演讲比赛等。通过说的训练锻炼了一大部分学生的说话胆量和表达能力,促成学生在“说”的能力上的不断提高。
3.3 关于读的能力:主要是利用课文朗读和读报活动进行读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朗读的情感表现能力。
3.4 关于写的训练:一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性的写作训练,对系列性的文体写作按照计划进行分步练习,但更多的是让学生把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只要有感想体会就真切地记下来,做到求真求实,再在语言上不断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词句,从描写、抒情、见解到评论,从教室、宿舍、食堂到市井里巷,一切生活和思想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二是在写字习惯上,我利用晚自习或课外时间补充硬笔书法的教学内容。字如其人,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进行较为系统的书法矫正训练,以便达到以习字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在书写练习中给予学生“好”、“有进步”、“继续努力”、星级认定等更多的激励和肯定性的批语,使一部分学生树立了信心,在改变缺损的自卑人格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只是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实践和人格的培养完善上仍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于是,在假期布置开展读书情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进行研究性读书尝试等,也成为我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尝试内容。
4 制度为帆,工作为水,在管理中做好育人的大文章
教育工作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之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中也始终蕴涵着教育的机遇。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用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平等而积极的良好教育氛围,既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强化班干部的作用,了解班级所发生的事情,参加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工作与情感的沟通,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情感,及时调整管理工作的思路与策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经常参加班主任工作例会,但在个性特点及世界观、人生观上有更大的可塑性,在职中教学管理工作中通过《学籍管理条例》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来促成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教师首先有一个良好的教风。在创建地区级、省级、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的多年教学管理活动中,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实施的教学规范就达十几种,制度建设使教师的教风影响学生的学风,影响到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培养。
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通过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品格形成。课堂教学、学生集会、班级听课中的言行举止时时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遵奉“素质立校,育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培养学生 职业道德和积极、宽容、自信的心态。
制度是尺规,管理者自己的言行表率作用是最好的诠释,学生要做到的我在管理中首先自己做到,真正在管理中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二 专业引领,教研搭台,努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000年任教科室主任以来,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上加大了力度,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1 明确目标,分清阶段,了解任务
我认为,职业学校教科研的定位是:以学校发展为宗旨,加强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的研究;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专业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大力推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我校教育科研归纳起来就是:六项任务、三个阶段、六个结合点。
六项任务:一是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为参照,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二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以提升教研层次为目标,不断促进教科研工作的规范与提高;三是以论文撰写为途径,以校刊校报为载体,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交流;四是以课程研究为内容,以教材改革为依托,促进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落实;五是以信息技术为引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六是以研兴教,以教促研,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个阶段: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的计划阶段;教育教学行程管理的监测控制阶段;学生实习就业跟踪服务的总结阶段。
六个结合点:领导高度重视与教师积极参与相结合;经常性与任务性相结合;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校内教研与校外调研相结合;正面鼓励与侧面鞭策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多年来,在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深入教学第一线,团结教师勇于探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评价、业务进修和教学方法研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1998年任教导主任、2000任教科室主任以来,1999—2008年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在全省、宣城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在本科数、达线率、均分成绩上均名列省区前茅。近几年来,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24项课题在省市立项,7项在宁国市立项,所负责课题中已有3项省级课题结题、4项宣城市级课题已结题、2项县级课题结题,为我校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论文参加评比5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2002年被评为宁国市第一届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被评为学科带头人、宣城市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宣城市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宣城市第四批拔尖人才,宁国市教育系统先进教师,2005、2009年被评为市教研先进个人。
2.1 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在2002年申请了市级课题《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与方法的研究》,制订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纲要(规划)》、《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本着“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做精一批、带动一批” “以校为本、注重内涵” 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开展我校的师资建设工程——“61233工程”:新教师六项基本功过关;教育培训每年有一名硕士进修;获得2个证书——第二轮继续教育证书和专业教师职业资格鉴定中级以上等级证书;三能——能用电脑进行教学、能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参与学校课程改革;评出30名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三个一”——负责一项课题研究、进行一项教学改革、发表一篇地级以上的教研论文)。
经过2003—2008年间几年的建设,培养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出市级拔尖人才1人,市县学科带头人5人,市县骨干教师22人,省级教坛新星2人,宣城市教坛新星4人,校级骨干教师8人、教学能手10人,同时举行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2005年又申请了省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结题,把双师型队伍建设纳入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我们在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中注重加强教师的技能操作能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自学互教等办法,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
2.2 引领学校教研,取得一定成效
l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参与省职教教材的编写和进行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许艳的《车工技能》、吴继霞的《钳工技能》、曹雪斌的《电工技能》、毛明芳的《电子技能》、王剑平的《会计技能》、陈水根的《应用数学》六本校本教材已成书使用,教学内容与教学体例的编写符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在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启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中,我校的谢树方、汪文平、曹黎明、沈晓伍、吴继霞、傅海玲等参加编写工作,已出版试用,在教材的编写与整合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得到大力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l 负责省级课题《关于弹性学制下职业教育形态的研究》《关于职高与普高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应对策略比较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负责或组织市级课题《机电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的试验与研究》《发掘情感因素在职业中学化学教学中作用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研究》《机械制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与方法的研究》《关于“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关于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会计操作能力的研究》、县级课题《关于职中生读书活动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研究》《关于职业中学机电专业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原则与试验的研究》等已顺利通过省市专家鉴定和教育科学规划部门的结题验收;
l 组织并指导教师参加省市论文、课件、录象课、教育教学案例的评选,教育教学案例.课例等评比喜报频传,本人的论文《学分制背景下职业学校管理形态变革的研究》《关于“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加强指导 有效渗透 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分别在2005、2007、2008、2009年获省一等奖,方成东、吴继霞、万涛的课件分别获2003、2008、2009年省级一等奖、周红、汪志敏的录象课分别获得2006、2009年省级一等奖,吴秀芬、舒前进、汪志敏、程遐翔、傅本刚、许艳等获市级职教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同时,我校举办了七届宣城市职业学校校际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出骨干教师示范观摩课、课题实验课。
3 专家引领,为教师理论学习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科研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专家的引领,而专家的引领除了理论基础的培训、专题讲座外,更重要的是与专家直接对话。我们通过请进来的形式请进专家举办讲学活动,2006——2009年分别邀请了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同时在课题的开题和结题汇报会上邀请了市教研室方建福、熊献武、方晓近、唐礼祥、黄储学、陶润珍、熊寿平、凤
职业中学的教育科研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在很多不了解职业教育的人看来,职业中学疏于教研或教研层次不高,但我们须看到职业教育的兴起还不到二十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很多亟待研究的地方,我们坚信:培养出一名职业技术过硬的职中生与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对国家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教科研工作将是诸多接口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关注职教的教科研工作。
学校地址:宁国市汪溪办事处落花荡路99号 | 邮政编码:242300 | 校办室:0563-4183996 | 招生办:0563-4183967
版权所有: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267号 | 皖ICP备05011798号-1 | 技术支持:校信息中心、渔之蓝教育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