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随同语文工作坊的老师们在宣城12中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颇受教育,记录一二。
一、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颜色》和《牧羊人》两堂课,很好的阐释了语文教学两个核心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
肖老师提问“《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让在场的大多数老师语塞。试问,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会不走弯路呢?
是的,语文就教学就是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载体,二者浑然一体。因此,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指向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灵活运用。这一点在肖老师的两堂公开课上有突出的表现。例如,在《美丽的颜色》一课中,针对居里夫妇的几次对话,肖老师不厌其烦的带领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甚至亲身示范,直至学生自己揣摩出不同的声调、语速、停顿所反映出的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最终找到最恰当的朗读方式。其深入的文本理解让我们惊叹,其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们折服,也让我们这些拘囿于一隅的教师豁然开朗,对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细致、深入揣摩文本内容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若非如此,语文的课堂教学岂非走马观花而已。
二、切实关切每一位学生。
由于职业语文教学所受的各方面条件限制,课堂教学和普通中学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老师总是希望追求完美课堂。希望教学内容完整,希望师生互动顺畅,希望教学亮点突出……故而,在课堂上我们又忽视了很多东西。课堂教学,我们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非某一部分。一部分同学知道不代表全部同学知道。所以,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他请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看到的是他耐心的等到最后一位同学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啊,我们不能以课堂上同学的正确回答做为完美目标而故意忽视其他同学。这样的教学不会永远如表面呈现的那样成功。这样的忽视,是对被忽视者的不公,也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心里的自卑。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兼容的,也应是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