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过程:
(一)与桥一起拍的照片导入,领会桥的魅力。
(二)欣赏结构之妙:
1.文章开头三段的作用:介绍了事物的特征、决定了说明的顺序(由概括到具体)
2.主体部分的赵州桥和卢沟桥写作的顺序能否颠倒?能否删去其中一座桥?(时间顺序,体现了事物的共同性和典型性)
3.结尾两段与前文有何关系?(总分总)
(三)欣赏段落之妙:
重点赏析课文第五段,抓住赵州桥的特征,尤其是具体特征,提到了又一结构层次(由总体概括到详细解说),最后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
(四)总结,学习说明文要“把握事物的特征、理清结构层次”
(五)拓展训练:教师给出宣城济川桥的资料,让学生尝试做一说明。
(六)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印象:
言谈中透露出自信、举手间散发着从容,这是我对吴梅梅老师的总体印象。一张与桥的合影,自然而自信的摆放在学生的面前,坦坦然的进入了课堂的学习。
1.正如吴老师评价《中国石拱桥》有着精巧的结构一样,这节课的结构也同样精巧,紧抓说明文的学习要“把握事物的特征、理清结构层次”这一方法,让学生先欣赏结构之妙、再欣赏段落之妙。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课文旁做标注、划词语,很实在。
3.评价学生具体恰切,不再是简单的“好、不错”,而是具体化为评价学生“你回答问题逻辑性很强”、“你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了赵州桥的特点”。
4.注重文本的阅读,比如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教师读每段第一句、学生读每段后半部分,自然地引出了总体概括和详细解说
5.活动启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画出中国石拱桥的示意图,学生画完后,教师尽可能还原画出在黑板上,让学生指出图的失误之处,分析失误的原因,从而得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可改进之处:
1.“例举”是故意为之,还是“列举”的失误?
2.教师提供的济川桥的资料过于详尽,让学生说明是否有此必要?
3.教师还原学生所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否可以改进为幻灯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