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教学之窗
教学研究
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
教学团队
技能教学
1+X证书
教育信息化

论文—从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谈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陈水根)

作者:宁国职高教科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08-09-01 08:57:07

——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安徽省宁国市职业高级中学    陈水根
 
【摘要】:学校工作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领域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现在提出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不顾客观需求和现实条件的冒进。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才能把我市的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使得我校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特色日趋鲜明,这样学校就有了职业教育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天地。
   
    我市的职业教育已走过二十三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广大教师凝心聚力、奋力拼博和校级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目标明确,方法恰当,在招生、升学、就业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终于跨进了“国家级重点职高”的行列,并于2003年再一次顺利通过复评,初步形成了“就业教育与对口升学并举,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中专学历与大专文凭并存”的办学特色。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与通力协作配合,更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精心努力工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对职业教育极为重视,并作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周边省、县市职业学校迅速崛起,对我们是一个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以客观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和选择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探索职教发展的增长点、切入点和改革突破口。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
    职业学校的发展应力求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速度与条件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多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构建“立交桥”。从总体上说就是逐步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水平、条件设备、物质建设、教学体系、教育管理等诸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要在办学理念上做文章,在办学模式上寻途径,在教学方法上找对策,在教育管理上加力度,在就业安置上求质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真职教,真办职教,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确立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指导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最近有一个调查,职业学校学生求学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了能够就业。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推动职业学校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做好市场调研;要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职业学校的办学要与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要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和配置教学资源,根据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校和骨干专业品牌。
    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重点是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一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如1+2、2+1、1+1+1等,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逐步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在现阶段,要着力抓好学校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推动工作。这也是职业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抓手,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要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推广。首先,学生到企业实习,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就业;第二,有助于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第三,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学生第三年到企业以后,学校里只留了两个年级,实际上可以多招三分之一的学生;第四,对现代企业来说,需要有组织地吸纳经过两年专业学习的劳动力充实到一些生产岗位上去,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实际上德国、奥地利的“双元制”也就是这种模式,多年来为其社会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获得技能,这就是最重要的质量。数理化、外语等文化课需要学,但要把握度。同时,这些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学校同样要精心组织,帮助学生半工半读,和企业一道加强对学生在企业期间的生产、学习和生活的管理。
    实现三个转变,有利于推动我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结合,增强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我校职业学校挖掘潜力,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对我校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中生文化与专业素质
    当前,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理性要求。要正确解决好“重专业轻文化”的矛盾,就必须要处理好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1.要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要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要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要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要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应借鉴专业课教学评价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强化评价功能。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引进和采用由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ZHC”即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对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当前,尤其要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市宁国职高就业培训中心探索出的一条办学创业之路,应该说比较成功的,需“巩固、扩大、改革、提高”。而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应是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应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办出效益和特色,对现有的学校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要特别重视学生能力本位的学习,努力提高职中生文化与专业素质。在未来就业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统一的基础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职业市场需求。过去的职业教育学生基础能力训练较为不足,未来必须更加强调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在教学上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还必须营造更开放自由的学习风气,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促成学生自我成长.
三、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适应人才需求
1.依据新的形势,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效性
    创新思路,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此,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职业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使职教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对近年来增长较快,趋于成熟,市场需求逐步上升的专业,如汽车、电子等,要加快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同时,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广辟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率高。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与未来世界就业(创业)的准备教育。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现实是面临“入世”和加快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贯穿在现实与未来的一切发展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在这一大背景下,把对劳动者和人才素质所提出来的新要求集中凝结在培养目标上,并据此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作为一所职业中学,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不管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何表述,都少不了把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升学有希望、继续教育有基础的位置上,以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乐业、敬业、创业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立足点,使学生毕业后能就业、能创业、也能升学,以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替代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培养目标。
2.积极抢占职业培训市场,继续做好招生工作
    我国职业教育迄今为止重心还是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这种职教模式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很有用的,适合青年早期的学生,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模式因其培养学生的周期性长,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就不够灵活已日益显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弊端,与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不相适应。而就我们宁国市相关培训单位而言,大大小小将近有一、二十家,如计算机培训、劳务输出培训、英语培训、企业职工培训、餐饮服务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物业管理培训、家电维修培训、家庭室内装璜设计培训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培训市场。然而,这些培训单位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无法与我校相比,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种现状,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备、专业师资的资源优势,有意识的抢占职业培训市场,这样既可以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能的多样化,使职教的办学模式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如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国家级重点职高”的品牌效应,积极做好招生工作。我市职业高级中学虽早已进入国家重点,然而社会、乃至学生家长对职业中学无论是办学规模、硬件软件设施,还是升学、就业质量、师资力量配备等都了解的不够,这是造成职业中学生源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导致了相当部分生源流失。为此,我们的招生应加大宣传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就学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职位高低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广泛宣传。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加强校企沟通,并随时掌握用工信息,善于推销自己的“教育服务”,真正树立“国家级重点职高”形象,吸引广大学生报读职业中学。改变过去单纯从对口高考角度进行宣传而转变为“就业安置与对口高考并举宣传”的做法。同时要规范自身宣传行为,让社会、学生及其家长放心选择职业中学就读。
四、加大实训力度,把学生煅打成实用型劳动者“毛坯”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熟悉了解什么是企业,企业职工应遵守哪些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以便使得这些学生能够适应将来就业上岗的工作环境。因此,学校在教学安排中,侧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要加大对学生实训的力度,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学生的实训锻炼,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即用人单位认可了实有水平,那么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多安排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锻炼的课时时间,让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应的实际操作练习,适当减少对本专业课无多大作用的文化课的开设。黄山市几所职业学校非常成功的经验就是学生在校期间以实训教学为主,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到工厂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使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得到实际锻炼,而课堂教学以专业理论课为主要教学内容,文化课工具学科仅只开设《数学》一门,其目的是让这些学生不因在初中阶段由于文化基础薄弱而有厌学情绪,而是使这些孩子真正学到一些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做法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喜欢,而且也得到了众多学生家长的认同,同时也倍受中小型企业的青睐。学生学有劲头,就业有保障,工薪待遇也普遍反映良好。我想这一条成功经验值得我校借鉴。
    为此,我建议:(1)中等职业学校应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抽出一部分资金对学校实训室进行扩建,增加一些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并与设置的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如此同时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造与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与时间,让学生能在学校期间充分得到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2)要加大人才市场的调研力度,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急需的用工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定向培养或订单培养;(3)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用工信息的前提下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与合作,让这些用人单位能够为职业中学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融入企业,以便使学生将来就业上岗能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这个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既具有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且又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合格劳动者“毛坯”。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应为,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求真务实,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化改革,调整布局,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进一步树立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观念,解决好如何面向市场办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在工作重点上,要从过去比较注重速度、数量的发展转向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进一步完善部室制建设和扁平化管理;抓好课程、教材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及新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找到切入点、抓住突破口,闯出一条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创业之路,真正形成“就业教育与对口升学并举,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中专学历与大专文凭并存”的办学格局。

校微信公众账号
手机APP
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宁国市汪溪办事处落花荡路99号  |  邮政编码:242300  |  校办室:0563-4183996  |  招生办:0563-4183967  

 版权所有: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267号   |  皖ICP备05011798号-1  |  技术支持:校信息中心渔之蓝教育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