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这本书中收录了周益民老师近几年所上的一些公开课的课堂实录,每一节课都凝结着他对教育理念和儿童观的实践与探索。让我们跟随周益民老师的步伐,打破传统语文教育的藩篱,踏上一场造梦之旅。
诗歌是情感最细嫩的流出,
童话是儿童梦想的结晶,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幻,
民间老故事就要讲出来......
各种文学体裁怎么讲,
才会充满诗意、童趣和韵味。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将以他的课堂实录为例,
为你讲述他是如何设计教学的。
这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夏日音乐厅里,蝈蝈在快乐歌唱,
灿烂阳光下,花开有声,
还有一双小木屐,踢力踢拉,
敲开了童年的大门。
童年,像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
转着转着,看到无数精彩诗篇,
转着转着,遇到美妙的童话,
转着转着,听到很多奇怪的故事,
转着转着,又响起好多相似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声音,还有那些载着美好的文本,周益民老师都希望能用更好的方式,把它们带到孩子们的面前。
为此,他努力探索,竭尽所能,为孩子设计了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堂。
从《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一书,我们就可以看出,收录的13节课中,前5节课都在讲述跟声音有关的文本。
“我觉得声音的世界充满了魅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声音就代表了万物。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课(主要经由语言的通道),打开儿童的耳朵和心灵,敬畏万物,聆听静默,寻找一种精神性、文化性的存在。”周益如此说道。
课堂教学设计简要
单是看这五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简要,我们最多能看出周老师构思的精巧,课堂活动的丰富,若你仔细阅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周老师的立意和深度。
对此,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成尚荣先生总结:
其一,周老师对诗歌、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很有深度。
雪莱说过,诗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立法者;日本的池田大作说过,诗是诗、社会、人心的联结;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过,诗歌只允许卓越。
基于对诗的理解,周益民把诗的教学的意蕴定位于倾听上: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美的声音发自灵魂,诗歌是对灵魂的唤醒,是关于灵魂的教育,美妙、神奇、崇高、卓越,让学生对生命有最初的体验,对世界有初步的感受。
其二,周老师对儿童、对儿童学诗的认识很有深度。
在周老师的理念深处定有两个重要的命题:儿童就是诗人,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后一句是俄罗斯诗人沃罗申说的。周老师信奉这样的理念。
他的这堂课,包括他所教过的课,就是让未被承认的天才得到承认,让儿童成为真正的诗人。教学中,他特备鼓励和引导儿童去想象,帮助儿童获得这第三种发展的力量。
其三,周老师对教学境界的认识和追求很有深度。
对声音的追求实质是对意义的开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课堂中诸多声音及其节奏,都是生命发出的呼唤,是生命活力的呈现,是生命节律的描述。
因此,他的教学在声音的背后,隐藏这意义,活跃着生命,让学生、也让听课的老师进入一种圣洁的境界,而且让大家在夏天或秋天,在森林或田野,在清晨或傍晚,去憧憬本真和美好。
其四,周老师一直追求转型。
他是语文教师,但他又是课程创造者,尤其是教材的开发者。这种转型是课改所提倡和鼓励的,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达到的。但是周老师一直致力于教材的研究,致力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他走在了前面。
我觉得周老师是在探索和建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教材的体系。这与他的教学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诗化语文”在他那儿不只是一句口号,不只是一个愿景,正在成为一个又一个行动。
节选自《周益民的立意和深度》,作者:成尚荣
著名特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201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特约主编。著有《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回到话语之乡》《做个书生教师》《童年爱上一本书》《故事、儿童和作家的秘密》等。
这本书收录了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的13节课堂实录,展示了周益民的诗意母语课堂。这些案例是周益民老师针对不同文本教学的课堂实录,集中呈现和阐释了他的“诗化语文”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自我标榜的旗帜,而是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是老师和学生心灵的对话。
这些诗意与审美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对语言形式化和空洞化的批判,也是对语文教学抽象化和狭隘经验化的批判。
此外,每篇课堂实录之后,都附有专家、学者的精彩评论,相信会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来源:亲近母语